/info/3901/
/info/3901/
首頁
    新聞動态
    一年級計劃:專業看得見,未來在資環
    發布時間:2021-12-13     作者:        浏覽次數:

    2021年12月8日下午,冬季的寒冷并沒有打消同學的熱情,在萬衆期待中,學院2021級本科生一年級計劃之“看得見的專業”參觀實踐活動暨第二屆學院開放日活動順利開展。在本次活動中,不同班級的同學們分組參觀學院實驗室與展覽室,深入了解資環學院各個學科前沿應用,與專業老師面對面交流,同時還有打卡活動,更激發了同學們的熱情。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活動吧!

    1.空天地網感知地理世界

    走進517實驗室,入目的便是多樣的數據采集設備。地信系曾超老師先向同學們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然後介紹了各種用于采集信息的儀器,并展示了部分地區溫度數據、空氣質量檢測數據。采集數據最為普遍的設備是無人機,曾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無人機的構造、工作原理等知識,各種各樣的無人機有着不一樣的工作模式,協調合作收集數據,展示着地理信息科學的魅力。

     

     

    2.全息地圖重現千年文化

    在518實驗室門口繪制着一副巨大的立體地圖,同學們先是駐足于實驗室門口,地信系翁敏老師指着牆面上的立體地圖,讓同學們尋找自己家鄉對應的位置,增加同學們對地理位置的空間認知。有序進入實驗室後,同學們看到了琳琅滿目的地圖作品,翁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一幅幅地圖的由來,讓同學們感受到地圖制圖學的魅力。緊接着李精忠老師展示了全息化的清明上河圖,畫上的人們栩栩如生,更是讓同學們體會到了信息與圖像的結合多麼迷人。

     

     

    3、廬山标本彙聚地質精華

    來到410地理标本室,地理系代偵勇老師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礦物的概念并從化學角度解釋了礦物形狀的形成,還科普了岩石的分類以及化石的相關知識。随後,代老師帶領大家浏覽了房間内五彩缤紛、令人目不暇接的岩石标本。

    從晶瑩剔透的水晶晶簇,到紫色典雅的薔薇水晶,從光滑透亮的冰洲石,到神秘瑰麗的黑曜石,從淡藍夢幻的異極礦,到血紅妖豔的菱錳礦……凡此種種,都帶給同學巨大的視覺沖擊,同時又完美地與高中化學所學的知識重合,讓同學們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4、學術沙龍走進科研前沿

    走進415會議室,精美的裝潢使得這個房間更像是活動室,大家圍坐在一起,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首先,地理系焦利民老師帶着飽滿的熱情向同學們介紹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系的專業内容;然後,同學們積極踴躍地向焦老師提問,加深對地理系專業的理解。在一問一答的相互交流中,老師更進一步地将地理系專業的知識介紹給了同學們,而同學們定會憑借着從老師那裡得到的答案破除迷霧、撥雲見日,為自己日後專業的選擇打下夯實的基礎。

     

     

    5、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

    如何用對樹木傷害最小的方法對其生長情況進行研究?同學們在409氣候變化研究實驗室找到了答案。地理系鄭永宏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講述,向同學們展示了野外實地操作中樹木樣本采集的工作流程。“這個儀器還能當武器呢!不過,在采集樹木樣本的時候,我們要像這樣把它組裝好,然後從尖端将它鑽進樹幹裡,就可以取出一截樹棍,然後我們像這樣把它固定在木槽上,就可以進行分析了。”鄭老師一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一邊親自為大家演示。此後,鄭老師還向大家介紹了現在分析樹木樣本的新技術,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同學們按耐不住好奇心,紛紛研究起一旁的顯微鏡來,時不時發出贊歎聲。小小一根木棍,在顯微鏡下觀察後,竟然可以獲得這麼多的信息!

     

     

    6、環工共享搭建智慧平台

    來到221環境科學與工程共享平台,各式各樣精密而又專業的實驗設備以及認真工作的研究人員使同學們發出由衷的贊歎。參觀實驗室的過程當中,負責且熱心的吉冰冰老師逐一向大家介紹了實驗室的硬件設施、人員構成、工作内容等一系列内容,通過這些精密而複雜的儀器,化工材料、環境中的污染物的性能等等被量化成一道道數據,同學們結合着耳中聽到的講解與眼裡看到的内容,對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理解又多加深了幾分。

     

    7、環境科創孕育綠色中國

    在環境系曾祥、曾天宇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在220會議室觀看了有關環境治理的兩個小視頻。

    第一個視頻介紹了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主要是針對三峽庫區和長江水環境治理,包括水華的預警、突發水污染風險事故預測與處理、流域水環境精細化管理等内容。第二個視頻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着重介紹了我校的粵港澳環境技術研究院在肇慶市的環境治理成果,包括土地污染治理、城市水文研究等,榮獲諸多獎項。

    看完視頻後,老師又與同學們就我校星湖治理問題進行了簡略而有趣的讨論,氣氛輕松而熱烈。

     

    8、蝦殼淨水實現變廢為寶

    如何實現污水淨化?對環境工程感興趣的同學們在這個環節可是大飽眼福。王旭老師首先對身邊的污水處理裝置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接着指出水污染主要是由氮元素、磷元素和有機物導緻的,引導大家從微生物的角度思考該污水處理器的原理。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三個處理池相互配合,最後通過沉澱池就能得到處理後的水了。王老師還抛出了一些問題,引導大家思考幾個處理池的區别,以及密閉或攪拌等處理方式各自的作用,讓大家也化身小小科學家,體驗了一把近距離接觸實驗設備的感覺。

    而在鄧紅兵老師實驗室的門口,曾經被直接傾倒的成千上萬噸蝦殼,搖身一變,成為淨水神器、保濕乳液、止血良藥、實用纖維,實現了“華麗轉身”,它所具有的效果優良、成本低廉的優點決定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同學們把經過初步處理的蝦殼、保濕乳液、止血帶、口罩等等相互傳看,感受小小蝦殼合理利用後産生的巨大效益。

     

     

    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實驗室參觀活動使同學們對于我院專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能夠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資深望重,環遊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次學院開放日的到來吧!

     

    撰稿:張子涵、周博文、張辛宇、陳炳晔

    攝影:郭至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