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師生在“挑戰杯”、“創青春”等系列競賽中接連取得優異成績,包含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挂帥”專項賽全國一等獎,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秦創原”創新挑戰賽全國銅獎,“創青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大賽全國金獎三項國家級獎項,将資環院學子的風采再次展現在國賽舞台上。
其中,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挂帥”專項賽終審決賽于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1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計量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舉行。“揭榜挂帥”專項賽崇尚“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揭榜”,聚焦“卡脖子”技術,瞄準社會重大課題及現實問題,由政府、企業等單位提需求出題,組委會面向高校和社會廣發“英雄帖”,高校學生團隊和青年科技人才團隊打擂揭榜。由我院炭合團隊負責人蔡子延負責,我院陳朝吉教授、鄧紅兵教授等指導的“竹塑膜法——引領竹膜産業發展的新路徑”項目聚焦《“以竹代塑”新技術及新産品研發》賽題深入研究,積極備賽獲得第十九屆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度“揭榜挂帥”專項賽一等獎。
獲獎級别:第十九屆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度“揭榜挂帥”專項賽一等獎。
推薦單位:88858cc永利官网
項目負責人:蔡子延
指導老師:陳朝吉、李星星、鄧紅兵
團隊成員:王語馨、黃威嘉、郭子曼、吳平平、賈航、劉金龍、馬煜書、王宇瑩
竹子作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本項目順應以竹代塑政策,從毛竹出發,通過分離纖維素和木質素,制備了兩種産品:竹源纖維素薄膜與木質素纖維素生物塑料,從源頭上解決了纖維素與木質素其中一種被浪費的問題。本研究生産出的竹纖維薄膜具有堅固、可擴展、水穩定、生物降解和可回收等優點,且生産過程耗能更低、DES等原料可循環使用,為從資源豐富、可再生和可持續的生物質中生産穩定、堅固和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塑料提供了新的機會,對于落實國家“禁塑令”,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秦創原”創新挑戰賽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西安交通大學、共青團陝西省委承辦。由我院2021級本科生範婷婷,我院陳朝吉教授,鄧紅兵教授,餘樂副研究員等共同指導的“兵貴神塑—創新生物質基礦化降解地膜,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示範樣本”項目獲得專項賽銅獎
項目名稱:兵貴神塑—創新生物質基礦化降解地膜,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示範樣本
獲獎級别: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秦創原”創新挑戰賽銅獎
推薦單位:88858cc永利官网
賽道組别:現代農業
項目負責人:範婷婷
指導老師:陳朝吉,鄧紅兵,袁同琦,周傑,餘樂,蔡子延
團隊成員:馬煜書,宋歌,呂奕霖,羅佳偉,張思佳,胡藝軒,辜盛瑤,王钰涵,範笑怡,王知翰,熊紹俊,程毅康,王思俊,蔡子涵
在當前農業生産中,塑料地膜的廣泛應用為提高農作物産量提供了顯著助力,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項目團隊針對我國當前農業生産中普遍使用的塑料地膜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陳朝吉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依托學院生物質工程與可持續利用實驗室的支持,創造性研發出一種基于生物質的礦化降解地膜,項目團隊的地膜産品不僅在性能上顯著優于傳統塑料地膜,并且能夠有效保水保熵,抑制雜草生長,提升農作物産量,還能在使用後自然降解,避免了塑料地膜對土壤和生态環境的長期污染。項目團隊不僅在研發過程中注重技術突破,更與農村基層緊密合作,深入田間地頭,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通過與鄉親們的深度對接,團隊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一創新産品,通過助農實效讓農民們用得安心,用得放心,在提高當地農作物産量的基礎上幫助推動當地農業生産方式的綠色轉型,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助力。項目團隊緻力于将研發的生物質基礦化可降解地膜打造成中國農村現代化的示範樣本,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綠色力量,用青年科技力量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此外,由我2023級院碩士研究生蔡子延負責,2023級碩士研究生劉念、2022級博士研究生齊魯荷參與,我院陳朝吉教授、鄧紅兵教授共同指導的“塑造硒望——創新生物質基礦化富硒地膜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示範樣本”項目獲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和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創青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大賽全國金獎。
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在挑戰杯、創青春系列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我校在創新創業賽事中保持高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次獲獎隊伍也得到了生物質資源化學與環境生物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新型功能塗層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質工程與可持續利用實驗室(X-BIOMASS LAB)、88858cc永利官网-達雅生物基環境友好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等平台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我院将繼續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生态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本次比賽資環師生緊密圍繞政策導向與社會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學科特色與優勢,通過跨學科深度交融與協作,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