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58cc永利官网
舊版入口
|
English
學院新聞
“兩學一做”尋紅色基因 “一帶一路”展珞珈風采暨“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參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與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成功開展
發布時間:2017-10-16     發布者:xs         審核者:     浏覽次數:

2017年10月12日,88858cc永利官网環境類2016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地學土管類2016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和環境工程專業(學術學位)2016級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共計22名正式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份子,在三個黨支部書記(蔣惠夢同志、銀超慧同志、呂博學同志)的帶領下,步行約3公裡,來到了兩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與陳潭秋烈士紀念館,成功開展了“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依托三個黨支部聯合申報并獲批的88858cc永利官网2017年學生黨支部“活力創新工程”之“兩學一做”尋紅色基因“一帶一路”展珞珈風采(HLCXGCY1702)重點項目。

踩着斜風細雨,全體支部成員第一站到達了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其位于武昌紅巷13号,緊鄰着司門口的喧嚣繁華,紅巷、青石闆、紅磚瓦透露出曆經歲月風雨的祥和安甯。進入講習所後,講解員熱情的迎接了我們,我們也随着她的腳步,一點點深入其中,一點點深入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1926年11月中旬,時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了《目前農運計劃》,為适應農民運動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大批農運幹部的形勢,計劃中提出“在武昌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緊張而有序的籌備工作,難忘的1927年春,黉巷迎來了一群準備“上山下湖”的大學生。幾百雙泥腿子踏過早春的泥濘,一批青年學子懷着青春的激情,從大江南北、長城内外彙聚蛇山腳下,走進“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3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正式上課。4月4日舉行的開學典禮盛況空前,氣氛極為熱烈。英氣勃勃、身着戎裝的鄧演達同志在緻辭中說道:“農講所學生不是為求官而來,而是為求學而來,要練習革命的能力技術,從農間來還是回到農間去。我們要穿着破衣服、髒衣服帶着虱子去鬥争,以求卸去我們的髒衣服,得到我們的一切。”

而正是在這裡,毛澤東同志在大課堂,給學員作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讓學生了解到調查才有話語權,更讓學生認識到走群衆路線,才是中國革命的正确方向,激起學員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内心強烈的共鳴。事實上,在繁忙的中共工作之餘,毛澤東同志在農講所還負責講授“農民問題”、“農村教育”,是授課時間最多的教員。此外,他抽出許多時間親自參與制定教育方針、教學計劃和延聘教員等許多工作。因此,從三個常委的角度看,毛澤東同志是武昌農講所的實際主持者。

毛澤東同志寄希望于農運,寄希望于這批未來的農運骨幹,因而十分注重學生世界觀的樹立與改造,培養學員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武昌農講所特别制定了學生遵守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規約》。與廣州農講所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從事農運的人,必須自覺地改造自己”、“痛切的掃除從舊社會上帶來的毛病”與“做一個農民階級的革命先鋒,要為農民的利益犧牲一切”。夏光等學員回憶說,武昌農講所内有中共黨組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學員在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

不僅是理論上的學習,農講所學員還每天操練兩個小時,過着嚴格的軍事化生活。葉挺同志1928年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回顧武漢政府時期共産黨能掌握的武裝力量時,把具體軍事編制、受嚴格軍事訓練、人手一支漢陽造七九式步槍的武昌農講所學員列入其中。

實踐出真知,除開在校的不斷深造,農講所學員還參加了當時發生在武漢及周邊的許多重大活動和鬥争,推動了工農革命運動向前發展。四五月間,麻城的土豪劣紳、反動民團先是在北鄉燒殺搶掠,制造流血慘案,繼而圍攻縣城。農講所派出二百名學生同麻城黨組織和農民群衆一起,武裝平息了“紅槍會”發動的反革命暴亂,勝利凱旋。學員戴克敏寫的《剿滅麻城會匪的經過》一文,發表在《中國青年》上。

三個月的時間也許太短暫了。但一天比一天危急的革命形勢需要農運人才。6月19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畢業典禮。鄧演達同志在畢業典禮上鼓勵學生到農村去,發動群衆,開展農村革命。同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全國農民協會舉行“歡送農講所學生畢業會”。

胸前戴着背面刻着“農村革命”的畢業證章,800多名學員走向各地農村,遍布神州大地,成為中國共産黨掀起土地革命風暴的中堅力量。

然而由于國共合作的破裂,武昌農講所有且僅有這一期的開辦。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修複開放工作。舊址紀念館于1958年開始籌建,期間,周恩來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館名。1963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們這才有了機會站在這裡回望那個年代的他們在這裡揮灑的汗水和學習的印記。

随後還是那條青石闆路,似乎引導着我們繼續前進,我們第二站來到了“陳潭秋烈士紀念館”,1983年9月27日烈士犧牲40周年時落成開館。陳雲題寫了“陳潭秋烈士紀念館”的館名;葉劍英為紀念館題寫“紀念陳潭秋烈士向他的革命精神學習”。紀念館内複原了“陳潭秋同志卧室”,同時還籌建了“陳潭秋同志武漢革命活動陳列室”。

陳潭秋同志,1896年1月4日誕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村。1912年,自他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學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奉黨調派去江西任職,在武漢生活、戰鬥了十幾個春秋。在這期間,他從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堅定的共産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黨的早期建設,為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0年9月,由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伯垂、張國恩、鄭凱卿7位同志在武昌正式成立了武漢共産主義小組。年底,小組負責人包惠僧同志準備去莫斯科學習,離開武漢,小組工作由陳潭秋同志負責。

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董必武、陳潭秋同志代表武漢共産主義小組出席了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陳潭秋同志和代表們廣泛接觸,就一些重要問題反複磋商,當讨論大會宣言時,有人“認為我們與孫中山是代表兩個敵對的階級,沒有妥協的可能,……我們對孫中山,應當與對北洋軍閥一樣,甚至還要更嚴厲些,因為他在群衆中有欺騙作用。”陳潭秋同志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能把孫中山與北洋軍閥相提并論。有人問:“孫中山不也是資産階級的一個集團嗎?”陳潭秋同志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革命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恐怕是要經過一些曲折的道路,我們一方面要堅定階級立場與資産階級鬥争到底,另一方面對反動統治階級的人和事也要分一個青紅皂白,分别了對待:這樣,我們的黨才能得人心,才能站在正義方面,才能擴大我們的政治影響,争取革命的大多數。”陳潭同志秋的這些意見得到多數代表的贊同。

他同樣還“出席”了中共七大,是其中最“特殊”的中央委員,1945年4月,中國共産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選舉陳潭秋同志為中央委員。可是代表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陳潭秋同志早在1943年9月就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了。這名特殊的七大中央委員雖無緣見證中共七大召開的盛況,無緣參與七大黨章的制定,但他用自己的生命,給什麼是共産黨員作了最生動的诠釋。

站在紀念館内的草坪上,綠草随着風搖晃着,平靜地似乎這裡不曾發生過慘烈的曆史,然而随着一天的參觀,我知道這種平靜,是無數人浴血奮戰的結果,他們或許曾在這裡努力學習文化知識,鍛煉體魄,并最終在群衆中努力引導農民運動,最終的曆史證明,正是從農村包圍城市,才最終讓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他們或許在這個地方努力播撒共産主義的種子,吸引更多的革命志士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民族救亡運動中來,并數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在革命一線,從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到最終勝利,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很多人甚至沒能看到最終的勝利,他們懷着這樣一種期待,這樣一種執着,懷着兼濟天下的偉大抱負,做好革命的一塊磚、一片瓦,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後來者的道路。

我們作為後輩,将秉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供圖:李文德、蔣惠夢;通訊員:王蘭蕙、蔣惠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