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58cc永利官网
舊版入口
|
English
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系

洪松 教授

主要任職:

性别:

學曆:博士研究生

個人主頁:

電子郵箱:songhongpku@126.com

個人介紹

教育與研究經曆

200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1年7月起在88858cc永利官网任教,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08年7月任博導;

長期從事環境地理學研究,将GIS、RS、數據挖掘等宏觀研究方法與環境監測等微觀研究方法相結合,在水體面源污染模拟與治理、空氣質量變化的時空規律、空氣污染物暴露風險與健康風險等領域取得了有影響力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與興趣

博士生專業:自然地理學(070501);環境科學(083001);資源與環境(085700

碩士生專業:自然地理學(070501);人文地理學(070502環境科學(083001);資源環境監測與規劃(0705Z1);資源與環境(085700

研究方向:環境地理學;區域環境模拟與評估

研究方向簡介:從地學的角度研究環境,關注全球、區域、流域等大中尺度的環境問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環境要素時空分布規律、人類活動與全球及區域環境變化的相互關系,以及如何用地學的方法解決環境治理與管理問題等

近期開展的科研工作:針對區域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與空氣質量在時空分布上存在不完全協同、匹配的現象,綜合應用耦合模型和空間錯位指數模型研究它們之間的空間非協同耦合規律;基于全球360多個城市站點空氣質量數據,從全球尺度、洲尺度和國家尺度研究了COVID-19封鎖前、封鎖期間和封鎖後PM2.5O3NO2濃度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主要驅動因素;從全國尺度和局域尺度評價中國人口因空氣污染而導緻的暴露風險和健康風險,通過構建精細化的中國人口結構亞組數據定量研究了中國人口空氣污染暴露不平等問題;利用雙變量空間自相關等方法,探讨了全球9個區域的氣溫與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的空間關聯特征

聯系方式songhongpku@126.com

教學情況

近年主講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課程《環境地理與全球變化》,新生研讨課《地理就是這麼有趣》;

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課程《環境信息系統》;

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課程《科學文獻計量學》;

地理、環境類博士研究生講座《科技寫作實踐》。

承擔項目與課題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子課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課題等縱向科研項目;主持地方政府部門的規劃環評、土地利用生态規劃、旅遊環境容量評估、碳排放核算等橫向科研項目。

科研成果

論文、專利與軟著

15年(2008-2023)發表論文共99。其中,在SCI源刊發表論文69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52篇),SSCI收錄論文19。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截至202312月,有69SCI/SSCI論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共被2110次,單篇最高他引239Google Scholar被引3393次,單篇最高他引359次。在88858cc永利官网2004-2014年社會科學ESI被引高貢獻作者中排名第5名(88858cc永利官网圖書館統計)。截至2023年,在“地球與行星學領域”、“計算機科學領域”、“社會學領域H-index排名全國前1%;論文在WOS被引用次數排名全國前1%;論文已被31個高IF期刊引用過。中文核心期刊收錄論文29篇,其中在《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中國環境科學》等中文T1期刊上發表論文8篇,有2篇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學術精要高PCSI論文、高被引論文。

代表性成果(2018-2023年)

(1) Lu Yang,Song Hong*.Impact of the clean energy structure of building operation on the co-benefits of CO2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reductions in Chinese provinc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413(1): 137400. (通訊作者)

(2) Lu Yang,Song Hong*,Hang Mu,Jingwei Zhou,Chao He,Qian Wu,Xi Gong.Ozone exposure and health risks of different age structures in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2013 to 2018.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3, 30(2): 42152-42164. (通訊作者)

(3) Lu Yang,Song Hong*,Chao He, Jiayi Huang,Zhixiang Ye,Bofeng Cai,Shuxia Yu, Yanwen Wang, Zhen Wang.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M2.5 and Its Determinant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Cities in Winter of 2020.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 810098.(通訊作者)

(4) Yanwen Wang,Song Hong*,Jinzhu Wang, Jingyu Lin,Hang Mu, Liyuan Wei, Zhen Wang, Brett A Bryan. Complex regional telecoupling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revealed via quantification of trans-boundary ecosystem service flows. People and Nature, 2022, 4(1): 274-292.(通訊作者)

(5) Chao He,Song Hong*,Lu Zhang,Hang Mu,Aixuan Xin,Yiqi Zhou,Jinke Liu,Nanjian Liu,Yuming Su,Ya Tian,Biqin Ke,Yanwen Wang,Lu Yang.Global, continental, and national variation in PM2.5, O3, and N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early 2020 COVID-19 lockdown.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12(2): 136-145. (通訊作者)

(6) Liyuan Wei,Mengyu Li,Jian Zuo,Xiao Wang,Zhen Wang,Ju Wang,Hua Yan,Sinuo Liu,Sha Peng,Song Hong*, Manfred Lenzen.Carbon spillover and feedback effect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29(3): 129738.(通訊作者)

(7) Xi Gong,Song Hong*,Daniel A.Jaffe.Ozone in 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eading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O3 in 16 Chinese Cities.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8, 18(9): 2287-2300.(通訊作者)

(8) 牛笑笑,鐘豔梅,楊璐,易嘉慧,慕航,吳倩,洪松*,何超.2015-2020年中國城市PM2.5-O3複合污染時空演變特征.環境科學, 2023, 44(4): 1830-1840.

(9) 葉志祥,洪松*,何超,楊璐,易嘉慧,柯碧欽,田雅,王豔. 基于監測斷面空間聚類的中國枯水期水質污染區域格局.環境科學研究, 2022, 35(8): 1807-1817.

(10) 柯碧欽,何超,楊璐,葉志祥,易嘉慧,田雅,慕航,塗佩玥,韓超然,洪松*. 華北地區地表臭氧時空分布特征及驅動因子.中國環境科學, 2022, 42(4): 1562-1574.

(11) 易嘉慧,何超,楊璐,葉志祥,田雅,柯碧欽,慕航,塗佩玥,韓超然,洪松*.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氣溫和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變化的空間關聯.生态環境學報, 2022, 31(4): 740-749.

(12) 肖嘉玉,何超,慕航,楊璐,黃佳伊,辛艾萱,塗佩玥,洪松*. 中國城市空氣污染時空分布格局人口暴露風險.地理科學進展, 2021, 40(10): 1650-1663.

(13) 何超,慕航,楊璐,王丹璐,邸彥峰,葉志祥,易嘉慧,柯碧欽,田雅,洪松*. 中國暖季近地面臭氧濃度空間格局演變及主要氣象驅動因子.環境科學, 2021, 42(9): 4168-4179.

(14) 慕航,何超,阮秋明,王丹璐,周曉豔,楊璐,塗佩玥,王海軍,洪松*.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PM2.5污染與人口暴露風險的時空分布特征.環境科學學報, 2021, 41(6): 2229-2240.

(15) 張金亭,趙玉丹,田揚戈,何青青,莊豔華,彭韻羲,洪松*.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與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的空間非協同耦合研究-以武漢市為例.地理科學進展,2019, 38(4): 612-624.

獎勵與榮譽

2010,與甘複興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張亮的畢業論文《農戶污水分散式土地處理系統的研究》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2,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5,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