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質生産力,賦注發展新動能”
跨學科學術交流能帶來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有助于開拓學術視野、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多元思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重要指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88858cc永利官网研究生會在88858cc永利官网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指導下,以“聚焦新質生産力,賦注發展新動能”為主題,面向全國各大高校開展跨學科學術論壇活動。
本論壇融合我校能源材料、國土資源、城鄉建設、測繪遙感、環境科學、地理信息、電氣及自動化等幾大學科群,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創新智彙、協調智享、生态智綠、城鄉互融等多角度探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質生産力促進國家高質量發展”工作,力求搭建一個緊跟時事熱點,聚焦國家發展的高起點、多領域學術交流平台,幫助廣大研究生對新質生産力形成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認知,營造共同關注、積極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良好氛圍。
本期推送為大家帶來的是兩個分會場分享嘉賓的詳細介紹以及會議流程,一起來認識一下優秀的TA們吧!
嘉賓介紹
①分會場一:生态智綠
騰訊會議ID:363-888-626
Ø嘉賓1:邢俊濤,88858cc永利官网2024級市政工程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聚酰胺納濾膜水力阻力分布:聚酰胺膜,基膜和二者之間的貼合阻力
報告簡介:納濾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給水、污水等各類水處理和鎂锂分離等資源回收工藝中,但是由于納濾膜的高水力阻力,導緻其滲透性較差、運行能耗較高。為了改善滲透性、降低運行能耗,深入理解納濾膜水力阻力的來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典型的聚酰胺納濾膜具有雙層結構:聚酰胺膜和超濾基膜。受阻力串聯模型啟發,本研究将聚酰胺納濾膜的總水力阻力分解為聚酰胺膜阻力(Rp)、基膜阻力(Rs)和二者之間的貼合阻力(Ra)。數據分析顯示,Rp與聚酰胺膜厚度呈強線性關系,Rs和Ra對總水力阻力貢獻顯著,特别是在高滲透性納濾膜中,二者之和可超過Rp。這些發現定量揭示了聚酰胺納濾膜水力阻力的分布,為後續開發高滲透性納濾膜提供寶貴的見解與理論指導。
Ø嘉賓2:黃争輝,88858cc永利官网2022級環境科學專業博士生。
報告題目:酰胺納濾膜水力阻力分布:聚酰胺膜,基膜和二者之間的貼合阻力生物質電化學高附加值轉化
報告簡介:木質素是地球上第二大可再生碳源,也是最豐富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因此,木質素選擇性解聚制備化學品被認為是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關注。然而,由于其分子結構複雜、化學鍵結牢固,實現木質素選擇性解聚極具挑戰。
針對木質素電催化解聚過程中酚類物質易發生過度氧化的難題,率先開發了催化木質素解聚的一體池對電解(Paired-Electrolysis in an Undivided Cell)體系,在一體池中将木質素“Cβ-O-4鍵的陰極氫解反應”和“陽極C-H/N-H氧化偶聯反應”成功耦合,從而實現了C-O鍵的選擇性斷裂和高附加值三芳胺衍生物的高效合成。該研究在為木質素電催化定向轉化利用提供理論基礎的同時,助力我國生物質資源化和高值利用邁向更寬、更高、更深的維度。
Ø嘉賓3:李濤,武漢理工大學2023級資源與環境(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稻殼生物炭對镉鉛的競争吸附特性與機制量化
報告簡介:本研究以稻殼為原料,在700℃條件下制備得到稻殼生物炭RHB700,研究稻殼生物炭在單金屬和雙金屬體系條件下對镉(Cd)和鉛(Pb)的吸附特性。實驗結果表明,在單一條件下,稻殼生物炭對Cd的最大吸附量為9.22 mg/g,對Pb的最大吸附量為38.69 mg/g。在競争條件下,稻殼生物炭對Cd的最大吸附量降至4.68 mg/g,而對Pb的最大吸附量增至41.75 mg/g。動力學分析顯示,Cd2+的吸附過程更适合用僞二階動力學模型描述,而Pb2+的吸附過程更适合用Elovich模型描述,表明Cd2+和Pb2+在稻殼生物炭上的吸附以化學吸附為主。此外,研究發現Pb2+在競争條件下會抑制稻殼生物炭對Cd2+的吸附能力,而Cd2+的存在對稻殼生物炭對Pb2+的吸附影響不大,甚至可能略微增加。通過吸附機理的量化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稻殼生物炭對Cd和Pb的吸附機制主要包括礦物沉澱作用、陽離子交換作用、官能團絡合作用以及其他吸附機制。在競争條件下,離子交換作用的貢獻率有所增加,而其他吸附機制的貢獻率有所下降。
Ø嘉賓4:邸文皓,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2024級博士生
報告題目:液相外延法生長Co:YIG薄膜及性能研究
報告簡介:本報告針對信息化時代的能源挑戰,聚焦于高效能數據存儲技術。通過研究具有優異磁光特性的YIG材料,采用液相外延法制備出大面積、高質量的YIG薄膜,并創新性地Co摻雜優化其磁性能。全面表征薄膜性能,展現紮實理論基礎與實驗技能。研究不僅提升數據存儲效率,還深入探索薄膜結晶質量與磁性能,為超快激光研究奠定基礎,體現跨學科融合。成果在光磁存儲等領域具有潛力,為數據存儲能源問題提供新思路。
Ø嘉賓5:劉傑,南京大學2024級地理學專業博士生。
報告題目:Carbon neutral insights and linkages: microbial community changes, key driver identification and nutrient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報告簡介:在東部湖區選取太湖、洪澤湖和駱馬湖作為典型湖泊進行多年期逐月采樣,比較同一氣候背景下浮遊植物群落變化規律及驅動因子的差異。對開展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和制定相應政策等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一湖一策”精确治理政策的制定。基于連續型貝葉斯網絡模型構建太湖Chla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氣候背景和營養鹽下的太湖Chla濃度,“動态”評估不同氣候背景下的營養鹽控制目标。
②分會場二:協調智享
騰訊會議ID:319-493-034
Ø嘉賓1:楊冉茂,88858cc永利官网2024級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中國鎮域活力評價及其區域差異格局分析
報告簡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顯著,亟待解決。對全國鎮域活力進行系統性評價,了解鎮域尺度下的微觀發展現狀和區域差異,可以促進全國鎮域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宏觀政策調控,對探索因地制宜的鎮域發展路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人口、經濟、社會、交通、生态等五個子系統構建了中國鎮域活力評價指标體系,并結合多源數據,揭示了2020年中國鎮域活力的空間分布、聚集特征與區域差異。
Ø嘉賓2:劉澤瑾,88858cc永利官网2022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博士生。
報告題目:暖濕化背景下西北地區極端氣候變化及其對植被的影響
報告簡介:本研究聚焦于我國西北地區近50年來的氣候變化動态,特别是2000-2020年“更暖更濕”時期的複合幹熱事件的變化趨勢。基于每日氣象觀測數據,結合每日總初級生産力數據,探讨複合幹熱事件對植被異常及其恢複時間的影響,以揭示氣候極端事件對生态系統的複合影響。本研究首次在“暖濕化”背景下探讨西北地區植被對複合幹熱事件的響應,為理解氣候變化對該區域生态系統帶來的挑戰提供了新視角。
Ø嘉賓3:馮新航,武漢理工大學2022級地理學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基于改進ViT的鈾資源高光譜遙感蝕變礦物填圖方法研究
報告簡介:鈾資源是我國的戰略礦産資源,蝕變礦物分布是鈾資源勘查的重要指示标志,利用高光譜遙感進行鈾資源蝕變礦物填圖對于鈾資源勘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針對深度學習在高光譜蝕變礦物填圖領域應用中樣本構建效率低、模型泛化能力弱的問題。提出一套半自動化樣本構建與改進Vision Transformer(ViT)的蝕變礦物填圖框架:設計半自動化樣本篩選方法、并提出一個基于ViT的改進模型:SpecPool-Transformer。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半自動化樣本構建方法可提高樣本構建效率,所構建的樣本數據集标注準确率為98.23%,可用于代替人工樣本标注。本文提出的SpecPool-Transformer模型的總體精度、平均精度分别為99.42%,99.29%,各指标相較于ViT模型提升了約2%,3%。本文所形成的半自動化樣本構建與改進ViT的蝕變礦物填圖框架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可用于實施快速、大面積、更多礦種的蝕變礦物填圖應用。
Ø嘉賓4:金雨潔,南京大學2023級人文地理學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評估大食物觀對中國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響
報告簡介:在全球變化背景下,評估由糧食系統驅動的土地利用變化對碳的影響,對于制定有效的糧食安全和土地管理政策至關重要。本研究采用CLUMondo模型探讨了大食物觀政策(CFA)對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和碳排放的潛在影響。利用曆史數據,模拟了4種情景(ssp1、SSP2、CFA1和CFA2)下中國2030年的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結果。結果表明:(1)在未實施CFA的情景,2030年中國土地利用呈現耕地減少、草地擴大的特征;在實施CFA情景下,耕地、林地和水資源均顯著增加,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顯著減少。(2)CFA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以顯著減少土地利用淨碳排放量, CFA1情景可以實現減少35.97%的碳排放。(3)在考慮耕地保護等多個政策對土地利用的複合影響時,耕地面積占用減少,但CFA政策執行仍然能起到減少碳排放,緩解氣候變化的作用。
Ø嘉賓5:易則宇,南京大學2023級人文地理學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多尺度下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态系統服務脆弱性的影響及多情景預測——以長三角地區為例
報告簡介:本研究提出多尺度研究框架,結合生态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和土地利用強度潛在影響指數,評估長三角地區的生态系統服務脆弱性(PI),并通過LEAS、馬爾可夫改進模型、多維複合驅動因子及PLUS模型模拟預測2035年SSP1-RCP2.6、SSP2-RCP4.5、SSP5-RCP8.5三種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下的土地利用模式及生态系統服務脆弱性。創新點:(1)多尺度視角探索生态系統服務價值(ESV)及脆弱性(PI)時空演變;(2)多維複合驅動因子模拟未來土地利用;(3)LUI法規避傳統脆弱性評價經驗偏差;(4)SSP-RCP情景設置貼近環境變化現實。
Ø嘉賓6:周儀琪,南京大學2023級地理學專業博士生。
報告題目:可持續發展目标進展對跨界流域的全球影響
報告簡介:本研究采用系統分類框架,将17個SDGs劃分為三類:“基本需求”“治理”和“目标”,結合相關可持續發展數據,通過網絡分析和相關性檢驗方法,探讨跨國界流域的發展現狀、優先事項及其差異化需求,并分析不同發展階段中SDGs交互關系的動态變化。研究結果表明,截至2020年,沒有任何跨國界流域完全實現SDGs,平均得分為64.63分,其中非洲跨國界流域表現尤為低下,平均得分僅為44.48分,尤其在反映SDGs 1-3所涵蓋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基本需求”類别中表現最差。全球範圍内,跨國界流域中的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産)和SDG 13(氣候行動)與其他目标存在顯著的權衡關系,帶來了獨特的挑戰。移動窗口分析表明,随着可持續發展的推進,跨國界流域中“基本需求”與“治理”之間的協同效應先減弱後增強,而權衡關系則穩步上升,反映了多目标協同發展複雜性的增加。在SDGs實現程度最低的情況下,SDG 17(促進目标實現的夥伴關系)作為“治理”類别中的關鍵跨界管理節點尤為重要。研究成果為跨國界水資源管理協調提供了重要啟示,明确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所需的主要協同與權衡關系,并為全球水資源的公平與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決策支持。
Ø嘉賓7:石家豪,南京大學2023級地理學專業碩士生。
報告題目:基于碳排雙控的江蘇“萬家企業”用地效率及激勵制度設計
報告簡介:主要探讨如何通過結合企業用地效率與碳排放強度,探索如何利用“土地用途管制”促進企業降低碳排放并提高經濟效益。創新點在于提出将企業用地行為與碳排放挂鈎,構建碳排放、用地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最優平衡模型,并建議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行低碳轉型,從而實現綠色發展目标。
二、會議議程

12月7日!大家快來與各位優秀的分享嘉賓相聚于這場學術盛宴!我們與你們!不見不散!
主辦單位
88858cc永利官网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辦單位
88858cc永利官网
協辦單位
88858cc永利官网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城市設計學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鄭州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文本:楊冉茂
供圖:宣傳部
編輯:劉偉
審核人:王志恒 李明琪 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