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在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二樓報告廳,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史培軍教授帶來了一場主題為“綜合自然災害抗禦的理論與實踐探讨”的學術報告。報告聚焦綜合自然災害抗禦的理論探讨和理論實踐兩大方面,交流探讨了地理學在綜合自然災害防禦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首先,史培軍院士指出自然災害是人地關系的産物,防災減災是地理學中一個重要課題。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在抗禦自然災害方面達到現代化,使人民的生命得到更高的保障,是“十四五”期間地理學的主要戰場之一。史院士從綜合風險防範的基本概念切入,詳細解讀了災、害、風險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别,指出地理學應發揮“定量化”和“綜合性”的學科優勢,重點關注災害和風險研究。

接着,史培軍院士從災害系統、災害形成過程、災害系統的複雜性、全球氣候變化風險、巨災系統、災害風險區劃、綜合風險防範模式七個方面對綜合自然災害抗禦的理論進行了詳細講解。史院士認為從地理學的視角出發,災害形成的非動力學過程使其具備不可預報性,将非系統動力學因素定量化研究,提高設防、評估損失、預報風險,才是應對災害的方法。
随後,史培軍院士對綜合自然災害抗禦的理論實踐進行了簡要介紹,包括重特大自然災害綜合評估、綜合災害風險防範的凝聚力模式以及綜合減災優化三個維度的研究實踐。其中,對于快速城鎮化風險綜合防範問題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内的探讨,分别在2014年和2020年刊登于《Nature》。

最後,史培軍院士呼籲發展災害風險科學,希望這門科學能更多的為人類服務。在回答與會師生提出的問題時,史院士鼓舞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一是要敢于“無中生有”,做“求異者”,從否定中得出肯定的結果;二要有責任感,在重大是非面前敢為人先,頂起責任尋找參與的機會;三要紮實推進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提高英文表達能力。報告到此圓滿結束。
文本:劉玮
供圖: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