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下午,智慧健康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賈鵬博士在院辦220做了題為“健康地理學在新冠疫情期間的應用和發展”的學術報告。主講人從自己團隊的研究出發,結合理論與事實案例,生動系統地向在場的師生們介紹了如何建立健康地理學與新冠疫情抑或流行病疫情的聯系,以及其應用方向和發展前景。

首先主講人提出了生命周期這一概念。在大家的認知中,慢性疾病通常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它經常會伴随患者的一生且持續造成影響。而賈鵬博士強調,流行病也存在生命周期,特别像新冠,有研究表明患病之後會導緻心肺功能的衰減,還可能增加以後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并且,流行病和慢性病在同一個體、不同個體甚至社會層面之間存在着資源搶占的問題,也常存在互相惡化的作用。因此,健康總體來說是一種全生命周期的過程。相較之前,現在地理學與生命周期的關聯研究多了許多。
接下來,主講人從六個方面展開介紹。第一個方面是發展交叉學科,新冠是一種空間流行病,而有效實現其防控的方法是用手機大數據進行監控,目前國家的防控機制做到了大數據的可視化,但還未智能化,有待進一步改善。因此GIS、遙感圖像分析和大數據分析與空間流行病研究的交叉學科發展将成為重要方向。

第二方面是分析疫情數據,對于新冠疫情的病例分布的分析和預測,學界做出了很多研究,也有很多的模型,其中以ABM多智能體模型應用尤為廣泛。主講人還以自己團隊對于四川600多例新冠病例樣本和89家有檢測功能的醫院的案例研究做了介紹,闡述了包括不同階段新發病例數在采取不同防護措施後會如何變化、具有檢測功能的醫院是否具有符合新冠檢測的實驗室條件等等研究結論。
第三方面是改進治療方案,在這方面,地理學發現的一些規律可以為醫學研究提出建議。主講人舉例,在他們的研究中可做出一條曲線,其得出海拔越高死亡率越低的規律,推論可能是高原地區的人對缺氧的耐受性更好。因此可看出,由于空間數據,例如遙感數據,具有短時間獲取大範圍信息的特點,能夠得出一些宏觀的規律,提出可能的假設,但實際的因果聯系還要臨床驗證或後續跟蹤調查。

第四方面是優化檢測方案。主講人認為通過地理學分析,能夠做到地區暴露風險和檢測材料等級的匹配,在高風險、或檢測需求高的地區采用高級的檢測材料,把資源用到刀刃上。另外地理數據還能挖掘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
第五方面是完善疾控系統。主講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NISSS(國家智能症狀監控系統)系統。最後第六方面是開展災後調查,此部分主講人介紹了自己的兩個研究案例。一是基于問卷的“COVID-19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的回溯性調查,其調查對象主要是年輕人。二是一個針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調查,此項研究正好在新冠爆發前有一次數據采集,所以可以作為很好的基線數據庫,近期該數據庫也在準備開放。

最後主講人對老師和同學們的問題進行了回答,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