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青年說”系列微黨課第二季第一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青春擔當》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争當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者、傳播者、踐行者,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推動黨内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強化學生黨員、團員學習先進思想和理論意識,切實增強黨支部宣講能力,推動88858cc永利官网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特此重磅續出第二季“聽青年說”系列微黨課活動。
此活動由資環學院研究生會主辦,資環學院黨支書聯席會協辦開展。學院青年黨員結合專業背景,把握理論知識,深入學習二十大精神,把牢理想信念“方向盤”,“天高海闊觀澎湃”,以理想信念揚“青春風帆”。由青年講述青年,讓青年吸引青年,傳播二十大精神,凝聚同心逐夢“向心力”。把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發生在黨員群衆身邊的典型事例結合起來,踐行二十大精神,繪就偉大複興“新圖景”。當代青年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真正将黨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天大家一起學習第二季第一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青春擔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88858cc永利官网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系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的主講人張洪鑫,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青春擔當》。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旨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這是一種具備全球視野的價值觀。二十大報告中也繼續提到: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緻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年來,命運共同體的涵義不斷被拓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客觀規律,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涵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首先說國際權力觀,近現代以來,不同國家為了争奪國際權力,發生了數不清的沖突和戰争,但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而是和其他國家相互依存,各國在相互依存過程中形成了利益紐帶,繼而形成了國際秩序,如今“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沒有一個國家是孤島”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剛剛過去的新冠疫情清晰地印證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危機時,我們倡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相互合作,通過更加穩定的方式共同化解危機。
其次是共同利益觀,如今部分國家在外交領域充斥着零和博弈的策略,認為國際整體利益的蛋糕是不變的,“你多吃一點,我就得少拿一點”這種錯誤的策略給國際社會帶來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但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裡,各國都居住在近在咫尺的地球村,各國利益高度交融,使得不同國家間形成了一串利益鍊條,鍊條上任意一環出現問題都會使多個國家受到影響,就拿最近的俄烏沖突來說,雙方的軍事行動讓烏克蘭出現了大量難民,這些難民湧入波蘭美國等地,烏克蘭民衆流離失所,也讓很多國家受到了影響。
第三是可持續發展觀,工業革命以後,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環境污染和極端事故也接踵而來,印度尼西亞成為首個因氣候變化遷都的國家,太平洋上至今漂浮着巨大的垃圾島。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研讨會,會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我國從斯德哥爾摩會議開始,就參加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曆次重要國際會議,并在此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如今,可持續發展觀念已經變成了我國政府的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而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十年來,我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累計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4.02%,在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中國貢獻比例居首。長江十年禁漁,休養生息,整體生态環境得以恢複,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2021年習近平主席出席了領導人氣候峰會,同時我國也宣布将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最後是全球治理觀,全球化浪潮下,國際事務往往有多個國家參與,如何解決國際性問題,需要政府、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共同參與,所以我們需要強化國際規劃和國際秩序,推動國際社會朝着更加制度化和規範化的方向邁進。我國一貫堅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一方面中國的和平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一顆定心丸,另一方面,參與全球治理也給中國帶來了更多和平發展的機會,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多邊事務也推動着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邁進。
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利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組成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跳脫出了短期視野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人類命運的宏大話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源自“大同社會”的大道理想,源自“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态的局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理性的答案。
不過我們也需要理解,當今世界仍然紛争不斷,世界和平仍未實現,環境保護依舊任重道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仍是一個長期複雜且曲折的過程。習近平主席曾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标,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标。”
同學們,作為建設世界的青春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正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展現我們青年人的擔當。首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思考自己民族國家的問題,也要理性思考世界的發展以及發展中的問題,把格局放大,把視野放寬。其次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厚植人類情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最後,作為青年研究生我們要擔當起我們自己的社會責任,認真完成好每一個課題項目,寫好每一篇科研論文,把我們自己的專業知識化作社會建設的一塊塊磚瓦,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展現青春擔當。
文本:張洪鑫、陳欣怡
視頻:陳欣怡、郝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