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第二屆全國高校地理與遙感研究生學術論壇分享嘉賓(分會場一、二)

秉持“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拓寬研究生學術視野,激發研究生科研熱情,加強同領域學子友好聯系”的宗旨,我院舉辦第二屆全國高校地理與遙感研究生學術論壇。

本次學術論壇以地理學科視角聚焦社會熱點問題,服務國家科研四個面向,設置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空間信息服務生态文明建設等四個讨論主題,立足于各大院校的專業特色,也緊密結合着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希望通過本次學術論壇,積極倡導創新實踐,促進學術交流,提高科研水平,積極營造良好的科研學習氛圍,進一步加強校内相關院系以及全國其他高校同領域學子之間的友好聯系。

本次論壇共設有四個分會場,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碩士生将于各分會場進行主題各異的專題學術報告,并由高水平學術專家進行點評。這期推送為大家帶來專題學術報告嘉賓的詳細介紹,快來認識一下優秀的他/她吧!


分會場一: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騰訊會議ID223-203-354

嘉賓一:劉青

報告題目:Assessing tropical cyclone compound flood risk using hydrodynamic modelling: a case study in Haikou City, China

嘉賓介紹:劉青,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2021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沿海城市複合洪澇災害風險與評估。已發表論文三篇。

報告簡介:The co-occurrence of storm tide and rainstorm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 (TCs) can lead to compound flooding in low-lying coastal regions. The assessment of TC compound flood risk can provide vital insight for research on coastal flooding preven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C compound flooding by constructing a storm surge model and overland flooding model using Delft3D Flexible Mesh (DFM), illustrating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m tid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stal area is a major floodplain, primarily due to storm tide, with the inundation sever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eight of the storm tide. For 100-year TC event, the inundation area with a depth above 1.0 m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2.5 times when compared with 5-year TC event. The comparison of single-driven flood (storm tide flooding and rainstorm inundation) and compound flood hazards shows that simply accumulating every single-driven flood hazard to define the compound flood hazard may cause underestim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ompound flooding, copula function can b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occurrence of storm tide and rainstorm to reveal the severity of extreme TC flood hazards.


嘉賓二:杜文傑

報告題目:地球大數據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标監測與評估

嘉賓介紹:杜文傑,華東師範大學城市區域與科學學院人文地理學2021級博士研究生,導師為胡志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地球大數據的地緣環境定量解析。已發表論文六篇。

報告簡介:"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1)是實現所有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SDGs)的核心。然而,普遍存在的數據缺失問題導緻目前SDG 11指标監測與評估工作的開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地球大數據作為科技創新和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團隊根據現有開源數據産品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和補充,基于GEE平台生産了一套可用于監測 SDG 11的不透水面時序産品,并結合地球觀測和人口普查數據,使用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估算了 中國433 個城市 25 年來城市化的土地、人口和經濟領域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土地消耗與人口增長率之比 (LCRPGR) 的上升伴随着經濟增長與土地消耗率 (EGRLCR) 之比的下降。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城市的 LCRPGR EGRLCR 表現出異常強烈的動态,表明東北地區更容易受到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嘉賓三:段靜宜

報告題目:鄭州720極端降雨對地表沉降的影響及其相關性分析

嘉賓介紹:段靜宜,鄭州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資源與環境2021級碩士研究生 ,導師魏海濤,研究方向為基于InSAR的地表沉降研究及其機理分析。曾獲鄭州大學遙感GIS和環境研究生學術論壇三等獎、校一等獎學金,現有軟著三項。

報告簡介:随着現代化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地表沉降已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新型問題。強降水會引發如地表沉降這類的次生災害,在鄭州720暴雨之後,更應警惕已發生地表沉降的隐患點。為此本文選取覆蓋研究區域的2019.01~2022.0945Sentinel-1A數據,采用PS-InSAR/SBAS-InSAR技術分别獲取了研究區域在2019.01~2020.122021.01~2022.092個時間段的地表沉降監測數據并進行時空分析,探讨鄭州市地面沉降的時空分布特征;利用相關系數法研究720暴雨與鄭州市地表沉降之間的關系;采用内檢法驗證時序InSAR監測結果的有效性。


嘉賓四:強婷婷

報告題目:城市社區治理去中心化的演進過程、路徑及影響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嘉賓介紹:強婷婷,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人文地理學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鐘太洋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與規劃、城市地理。已發表論文2篇,曾獲三創賽全國銅獎、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銀獎等。

報告簡介:互聯網的興起引發了信息交互方式的革命,電子政務、社交網絡滲透到城市治理領域,帶來城市治理的去中心化。在界定去中心化概念的基礎上,揭示了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去中心化的演進過程,提出了社區治理去中心化的兩條實現路徑,并基于武漢城市留言闆數據檢驗去中心化給社區治理帶來的影響。結果表明:①城市社區治理去中心化表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治理層級減少,朝着扁平化結構演進;二是主體多元化,朝着泛中心狀态演進。②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結構演進經曆了由單中心多中心,當前呈現去中心趨勢。③城市社區治理的去中心化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條路徑——前者由地方政府發起并主導,借助互聯網技術整合原政府行政資源實現去中心;後者則由居民發起并主導,憑借社交網絡創造具有高社區社會資本的個體,成為社區治理中的關鍵人,形成泛中心。④去中心化同時帶來城市社區治理效率的提升以及不同區域治理效率的趨同。


分會場二:情系三農謀發展,助力鄉村促振興

騰訊會議ID481-695-368

嘉賓五:殷齊琪


報告題目:土地綜合整治推動鄉村重構與轉型:機制解析與案例實證

嘉賓介紹:殷齊琪,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地理學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周生路教授,研究方向為鄉村轉型與鄉村可持續發展。已在Land Use PolicyLand期刊上發表論文兩篇。曾獲南京大學英才獎學金博士生一等獎。

報告簡介:鄉村衰退是全球鄉村面臨的共同問題。2019年提出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來,土地綜合整治成為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平台。本研究在解析鄉村重構内涵的基礎上,制定了土地綜合整治推動鄉村重構的理論框架。該框架基于問題導向,描述了土地綜合整治驅動鄉村空間、經濟和社會重構的三個關鍵機制:改善空間格局和功能、振興集體經濟和重塑社會共同體。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我們提供了一個案例對鄉村重構的微觀過程進行深入的描摹。土地綜合整治以空間重構為物質基礎和載體,推動從傳統農業生産到現代農業生産和産業融合的經濟重構,以及從傳統農村社會到城市化、社區化和多元文化社會的社會重構。土地綜合整治之後,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增強社會共同體的凝聚力和繁榮至關重要。


嘉賓六:應蘇辰


報告題目:江南水鄉背景下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的識别與評價研究——以常州市金壇區為例

嘉賓介紹:應蘇辰,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學院人文地理學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金曉斌教授,研究方向為國土整治與生态修複。曾獲江蘇省土地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地理學會研究生論壇優秀論文獎一等獎、南京大學研究生學業一等獎學金等獎項。

報告簡介:面向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利用導緻的多類生态問題,亟待以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為抓手實現耕地系統性保護,充分挖掘耕地複合功能的潛力。有效識别與評價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是精準保護、提質與管控的前提,然而相關研究對其“是什麼”、“怎麼選”及“如何評”等命題解析尚淺,難以提供借鑒。基于此,本文在總結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内涵、識别及評價三部分研究。本文從概念、景觀、功能及特征方面解析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的内涵,建立了一種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可行的識别及評價方法體系,并以常州市金壇區為例開展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基于500m格網識别出該區的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總面積為17825 hm2,占農業空間的20.09%,整體上高、中、低等級的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面積分别為5450 hm28100 hm24275 hm2,呈現西高-東低的特點。未來應重視城郊型農業空間半自然生境的保護與恢複,識别與評價方法的多元探索,技術标準與管控體系構建等研究重點。


嘉賓七:羅海鳳


報告題目: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與空間格局協同模拟研究——以湖北省宜城市為例

嘉賓介紹:羅海鳳,88858cc永利官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趙翔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土空間規劃、空間優化決策。曾獲第十八屆SuperMap杯高校GIS大賽分析組全國三等獎、第四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不動産估價技能大賽特等獎、88858cc永利官网學業獎學金一等、優秀研究生等獎項。

報告簡介:在大規模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潛存量建設用地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的内在潛力勢在必行。本文提出了一種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與空間格局協同預測模拟模型,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提供更加準确的決策依據。文中首先對社會經濟宏觀因素影響下的區域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進行分析,進而利用土地利用時空建模方法對農村建設用地圖斑的整治概率進行預測,實現潛力規模約束下的整治潛力空間格局模拟,并以湖北省宜城市為案例區對模型的性能進行驗證。研究結果表明:宜城市20212035年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的理論和現實潛力規模分别為4912.46hm² 2201.94hm² ;模型對宜城市農村建設用地圖斑的整治潛力格局模拟準确率為81.58%,召回率為0.9879。模型實現了對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規模與空間格局的協同預測與模拟,能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專項規劃提供更加精細的決策依據。


文本:羅芳

供圖:各位嘉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