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第二屆全國高校地理與遙感研究生學術論壇分享嘉賓(分會場三、四)

秉持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拓寬研究生學術視野,激發研究生科研熱情,加強同領域學子友好聯系的宗旨,我院舉辦第二屆全國高校地理與遙感研究生學術論壇。

本次學術論壇以地理學科視角聚焦社會熱點問題,服務國家科研四個面向,設置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空間信息服務生态文明建設等四個讨論主題,立足于各大院校的專業特色,也緊密結合着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希望通過本次學術論壇,積極倡導創新實踐,促進學術交流,提高科研水平,積極營造良好的科研學習氛圍,進一步加強校内相關院系以及全國其他高校同領域學子之間的友好聯系。

本次論壇共設有四個分會場,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碩士生将于各分會場進行主題各異的專題學術報告,并由高水平學術專家進行點評。這期推送為大家帶來專題學術報告嘉賓的詳細介紹,快來認識一下優秀的他/她吧!


分會場三:探索時空信息應用,打造智能美好未來

騰訊會議ID882-850-341

嘉賓牛玉嬌

報告題目:Quantifying discrepanci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asonal variations between IGS station positions and load models

嘉賓介紹:牛玉嬌,88858cc永利官网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2018級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參考框架精化和坐标時間序列分析,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odesy,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等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兩篇,另有一篇正在審稿中。

報告簡介:地表質量重新分布是引起地殼形變呈現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因素,能夠利用GNSS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還可以通過表面負載模型來拟合。現有研究表明由GNSS和負載模型獲得的季節性地表形變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水平方向。本研究通過比較全球900個測站IGS第二次重處理與負載模型生成的三維季節性變形,結果表明負載形變可以解釋43%GNSS垂直周年變形,水平方向可解釋率低于20%。為了分析剩餘GNSS季節性形變的可能來源,本文定量研究了分析中心内部的不一緻性,GNSS交點年誤差,區域負載形變以及負載模型的不确定度等對GNSS季節性形變的貢獻。

嘉賓九:王立波

6AA7A

報告題目:一個面向城市遙感影像語義分割任務的UTransformer網絡

嘉賓介紹:王立波,88858cc永利官网2019級博士,師從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方聖輝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與遙感。博士期間總計發表9SCI,第一作者有5篇,其中4篇為遙感領域Top期刊,受邀擔任ISPRS,JAG,IEEE TGRS等十多個國際知名遙感期刊審稿人。就讀期間,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湖北省重點研發項目1項,榮獲88858cc永利官网學術創新獎一等獎,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報告簡介:遙感圖像的語義分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的變化檢測、環境保護和經濟評估等領域。多年來卷積神經網絡(CNN)一直主導着語義分割的研究,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卷積算子固有的局部感受野限制了CNN對全局信息建模,導緻其在語義分割任務中遭遇瓶頸。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個基于Transformer的解碼器,并構建了一個UTransformerUNetFormer)網絡用于城市場景的語義分割任務。該網絡開發了一種高效的全局-局部注意力機制,以應對城市遙感圖像中多樣的人造物和複雜的背景。同時,該網絡也能适配不同體量的編碼器,實現高效或高精度的語義分割。最後,在4個開源數據集上良好的性能驗證了UNetFormer的有效性和優越性。

嘉賓郭昊南

報告題目:遙感影像的智能高精建築制圖研究

嘉賓介紹:郭昊南,88858cc永利官网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1+4碩博連讀博士生,師從張良培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遙感影像建築物識别與制圖。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篇,包含RSE,ISPRSPE&RS,IEEETGRS等遙感領域權威期刊,其中2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曾獲88858cc永利官网研究生學術創新二等獎、優秀碩士新生獎。

報告簡介:建築物是人類生産生活的基本載體;高精建築信息是實現實景三維建設、自動駕駛等前沿應用的必備要素。面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報告人開展了系列基于遙感影像的智能高精建築制圖研究,為實現大範圍、高精度、強時效的建築數據庫構建提供技術支撐。針對複雜城市場景内建築物存在語義差異的問題,提出了場景驅動的多任務建築物提取網絡框架,該框架将場景先驗信息引入建築提取領域,提升了大範圍建築制圖精度。針對已有模型邊緣模糊與漏分錯分等問題,提出了耦合方向場的邊緣優化網絡,大大降低了樹木遮擋影響以及建築邊緣不确定性。針對尚未有方法能滿足建築數據庫更新的迫切需求的問題,提出了基于顯著性引導的半監督建築物自動化更新算法。該方法通過學習少量标注樣本更新已有建築數據庫,實現了實時高精度建築輪廓制圖,解決已有方法提不準、标注慢、更新難的問題。

嘉賓十一李紅麗

報告題目:基于MODISFY-4A/AGRI傳感器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交叉定标的研究

嘉賓介紹:李紅麗,鄭州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21級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傳感器交叉輻射定标及不同傳感器數據輻射歸一化。曾兩次獲得鄭州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鄭州大學第十七屆研究生學術論壇一等獎。

報告簡介:本文利用MODIS觀測資料對FY-4A/AGRI可見光-近紅外波段進行交叉輻射定标。考慮時間、觀測幾何、視場以及含雲量等條件确定研究區域,根據均勻性阈值條件篩選出均勻區。通過6S輻射傳輸模型獲得參考傳感器和待定标傳感器對應波段的光譜匹配因子,參考傳感器均勻區内像元經過光譜校正得到待定标傳感器表觀反射率模拟值,與DN值進行線性拟合得到AGRI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交叉定标系數。最後檢驗了交叉定标系數的可靠性,并對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計算各波段的不确定度。該方法可以很好地應用于AGRI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交叉定标系數計算,為不同遙感數據的輻射歸一化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嘉賓十二吳瀚逸

報告題目: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長三角地區高溫風險綜合評估

嘉賓介紹:吳瀚逸,男,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遙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2022級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新生。研究方向為高溫風險評估。曾獲 2022年地理科學學部遙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第四屆研究生學術能力競賽三等獎等獎項。

報告簡介:在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城市化程度加劇以及社會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夏季高溫天氣對于城市群居民健康影響愈發嚴重,所以對高溫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對于有效應對高溫天氣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評估方法與數據源的空間局限性限制了在更精細的尺度上對于高風險區域的識别與劃分。因此,本文以多源遙感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為基礎構建危險性、暴露度以及脆弱性評估指标體系對長三角地區高溫風險進行定量計算。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高溫風險具有顯著空間差異性 與主導模式 。本研究能夠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高溫風險應對及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數 據,對于其它區域開展高溫風險評估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分會場四:實現生态産品價值,共築生态文明國家

騰訊會議ID888-547-271

嘉賓十三潘思佩

報告題目: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perspective

嘉賓介紹:潘思佩,先後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為南京農業南京農業大學博一在讀生,導師為歐名豪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空間規劃、生态系統服務、低碳城鎮化和土地利用變化。

報告簡介:1.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2000-2020).

2.Gravity center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

3.Identifying hotspot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4.Coupling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5.Decoupling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Decoupl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s a critical challenge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his study intend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of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from a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perspective, which can advance policy enlightment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30·60 dual carbon” goal.

嘉賓十四張棋

報告題目:中國自然狀态下氣象幹旱到水文幹旱傳遞的時空特征

嘉賓介紹:張棋,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2021級博士生,自然地理專業。本碩畢業于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8篇,其中SCI 4篇,碩士期間獲得國家獎學金、易智瑞GIS開發大賽全國三等獎。

報告簡介:了解氣象幹旱到水文幹旱傳遞所需的時間,有助于未來水文幹旱的早期預警。目前現有研究大多采用觀測徑流數據(通常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因此量化自然條件下氣象幹旱到水文幹旱的傳遞特征至關重要。

嘉賓十五郭銀坤

報告題目:基于多源生态環境網絡的數據整合及城市群生态評估

嘉賓介紹:郭銀坤,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遙感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21級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趙祥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學習在土地覆蓋分類上的應用、超分辨率與樣本遷移、生态環境質量評估;曾獲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優秀畢業生、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

報告簡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态破壞和環境污染。利用遙感手段整合多源數據是一種保護和評估生态環境質量的有效途徑,然而現有矢量網格化方法的缺陷、數據屬性差異導緻了栅格、矢量數據融合困難,如何有效整合多源生态環境數據顯得至關重要。此外,現有生态環境評估指标對于人類影響考慮較少,本研究将整合表征人類活動影響的網格化數據和氣候、水文、地表屬性等數據構建表征穩定性、擾動、交互與功能的生态環境質量評估新指标,探究中國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三大城市群2001-2020年間的生态環境質量變化,同時特别針對城市核心與擴展區進行研究,最終發現三大城市群總體生态環境質量狀況有所提高,但核心區域擴展區表現出基本不變或更差的趨勢。

嘉賓十六趙思晴

報告題目:中國代表性本土有用維管植物的多樣性分布格局及受保護現狀

嘉賓介紹:趙思晴,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2021級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趙祥教授。研究興趣為遙感在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護地監測中的應用,全球變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生态安全,生态位建模等。在校期間獲研究生學業一等獎學金,研究生學術創新二等獎,本科生國家獎學金等,以第一作者累積發表SCI兩篇,另有一篇在審稿中。

報告簡介:中國共有10,808種本土有用維管植物,作為珍貴的遺傳資源,其在人與自然和諧中承載着約12種使用用途,這些植物目前的多樣性分布中心是否得到了充分保護,深刻影響着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成效,卻處于研究空白階段。使用中國數字标本館提供的地理參考坐标,我們選擇了其中最常出現的,也是被人類使用最頻繁的1170種常見代表性的八科植物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其空間分布規律,植物多樣性熱點,熱點受保護現狀,并且規劃了應該如何在未保護的地區進行自然保護區建設來保護其中的特有種,以最大化提高保護效益。研究發現這些維管植物主要分布在3000m以下,在110°E27°N呈現出單峰分布。确定了十二個多樣性熱點中心,其主要分布在華西南。通過空間疊置中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發現,19.80%的特有物種熱點被保護,這一比例略高于非特有物種受保護的比例17.61%,卻也不到二成的比例。鑒于發現特有物種大量分布在未保護的多樣性中心,我們建議在它們分布的30°N以下的亞熱帶山區栖息地中設立專有保護區,以助力我國生态文明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文本:羅芳

供圖:各位嘉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