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兩學一做”尋紅色基因 “一帶一路”展珞珈風采暨“不忘初心跟黨走 青春喜迎十九大”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成功開展

繼9月上旬,三個黨支部成員遠赴紅安縣開展“弘揚紅安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将軍故裡教育實踐、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 緬懷革命先烈”、“緊跟黨走,信念堅定”參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曆史紀念館與李先念紀念館教育實踐等系列活動後,同志們對于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與崇高風範、黨的建設與發展等問題有了全面清晰的認識。

趁着高漲的熱情,2017年9月24日,88858cc永利官网環境類2016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地學土管類2016級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和環境工程專業(學術學位)2016級碩士研究生黨支部共計30名正式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份子,在三個黨支部書記(蔣惠夢、銀超慧、呂博學)的帶領下,倡導“綠色共享”的理念,乘坐軌道交通、騎着共享單車來到了位于武漢市内的三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與八七會議舊址,成功開展了“不忘初心跟黨走 青春喜迎十九大”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此次活動依托三個黨支部聯合申報并獲批的88858cc永利官网2017年學生黨支部“活力創新工程”之“兩學一做”尋紅色基因“一帶一路”展珞珈風采(HLCXGCY1702)重點項目。

江城武漢,處華夏腹心、“九省通衢”之地。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廣州國民政府和國共兩黨中央先後遷至武漢,武漢成為大革命中心和國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漢口英租界的收回、《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發表、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八七會議的召開、秋收暴動和南昌起義的決策,風雲變幻的大武漢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話劇。

伴着秋風涼爽,我們第一站到達的便是位于漢口江岸區蘆溝橋路與勝利街交彙處的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于2002年得以确立并成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專款按原貌修複新四軍漢口軍部舊址并辟為紀念館。這是一棟老式兩層洋樓,盡管伫立于車水馬龍的交叉路口,她卻透露着出世的安靜與肅穆。

正值全國文明城市考評組在武漢開展“全國文明城市”複評工作,一開始,在講解員的号召下,全體支部成員脫口而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城市的名片需要我們的呵護,為文明珞珈點贊,為武漢文明點贊,讓武漢越來越文明,讓武大越來越美麗。

走過“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門牌,我們進入到了展館的A棟部分。A棟舉辦有《漢口新四軍軍部曆史陳列》展覽,共有珍貴文物30多件,照片200多幅。整個展覽分布在兩層樓四個展區,分為“成立漢口軍部,完成部隊集結”、“揮師東進敵後,轉戰大江南北”、“堅持華中抗日,五師戰功卓著”三個部分。講解員的聲音在小小的房間裡碰撞回轉,帶着我們也回到了八十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冬天。回望1937年11月12日,根據毛澤東“軍暫住武漢,南昌、福州設辦事處”的指示,葉挺帶着一份委任狀、一枚印章和僅有5萬元開辦費,選擇了這裡并開始籌建新四軍軍部。1938年1月4日,項英率軍部大部分人員離漢前往江西南昌,“指導各地部隊集中行動”。葉挺仍留在武漢與國民政府軍委會有關方面交涉。下旬,葉挺離開武漢奔赴南昌。至此,新四軍軍部在漢組建的曆史使命圓滿完成。

新四軍的累累戰功正讓我們熱血沸騰,講解員又帶領我來到了紀念館B棟展館内,其一樓展示的是當時的政治部、副官處、參謀處、軍需處、軍醫處等,二樓複原有葉挺、項英、郭沫若的辦公室兼卧室。房間不大,辦公室、卧室與會客廳擠在一處,可就是這個樸素的小房間,誕生了中國抗日戰争裡最血性的一支隊伍。盡管隻是在此辦公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但是對于中國抗日戰争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随後,沿着當年葉挺曾經走過的路,支部全員來到了與新四軍軍部舊址相距不到200米的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紀念館。紀念館舊址原為日商大石洋行,是一幢日式建築,磚混結構,占地面積1776.96平方米,建築面積2252.6平方米。原建築于1944年日軍占領期間被美國飛機炸毀,1978年重新修複舊址,建立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1979年3月5日對外開放,葉劍英題寫館名。紀念館複原了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領導人的辦公室、卧室及其辦公用房,還在一樓大廳辟有《武漢抗戰陳列》展覽,展覽共選用照片303張,文物89件,并運用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現了武漢抗戰的曆史。

一進展覽館,“大武漢1938”的浮雕伫立眼前,人物栩栩如生,武漢人民奮勇抗争的神态超越了時間與雕刻的束縛,依舊令人觸動。緊接着,鮮明的“第一部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将這次展覽,拉開帷幕。

沿着曆史的時間軸線,講解員介紹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在中華民族面臨危難的關鍵時刻作出了輝煌的業績。在漢雖僅有一年的時間,但其為中華民族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武漢特殊的地理位置,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努力發揮中國共産黨和八路軍、新四軍在國統區的聯絡中樞作用。武漢淪陷前,凡由華中、華南、西南各地到漢向中共長江局彙報或聯絡工作的中國共産黨的負責人和幹部,均由辦事處秘密接送。此外,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負責每月到國民政府軍軍需署領取軍饷,在軍政部有關司署領取槍支、彈藥、服裝、通訊器材及衛生藥品、醫療器械等,還到車站聯系車皮和其他交通工具,将這些物資分送各地八路軍、新四軍。不僅如此,1938年2月1日,中共長江局成立了以羅炳輝負總責的招生委員會。之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就擔負起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陝北公學招收學員、組織輸送等具體工作。除了招生工作外,由中共組織和工運、學運、婦運等群衆組織介紹的大批男女進步青年,以及一些科技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國際友人、英、美、法、蘇等國記者,也均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安排赴延安等地。這是當時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們不畏艱險、辛苦奮鬥的成果,更是武漢人民國難當前,緊緊圍繞着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在抗日戰争中流着鮮血、奮起反擊的回報。

最後,随着同志們更加高漲的學習熱情,全體支部全員來到了位于鄱陽湖路139号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為一棟三層的西式樓房,建于1920年,原是英國人建造的公寓,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武漢後并建立武漢國民政府,二樓則是蘇聯援華農業顧問洛卓莫夫的住處。1978年8月7日,八七會議會址恢複原貌并建立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1980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題寫館名“八七會議會址”。一樓舉辦有《八七會議曆史陳列》,二樓為會場複原陳列以及《毛澤東在湖北》大型圖片展。一樓輔助陳列分為三個部分,即“風雲突變”、“重大轉折”、“星火燎原”,展出的300多件文物、照片和珍貴曆史資料,再現了八七會議的曆史,讴歌中國共産黨不畏艱險、力挽狂瀾、挽救中國革命于危難之中的光輝曆史。其中,會議通過的《告全黨黨員書》等重要文件的複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八七會議記錄及其決議案、會議代表瞿秋白等人用過的物品、李維漢的親筆信函以及鄧小平回憶八七會議的錄音等,均是紀念館的特色藏品。在紀念館出口處,設置了一塊巨大的觸摸屏,屏幕上堆疊着數以千計的抗日相關照片、繪畫作品等,可以通過輕輕點擊屏幕,詳細觀看展品,并為作品點贊。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聚集在屏幕前面,更加認真地觀看感興趣的影像資料,并滿懷敬意地點贊,小小的一個舉動,更感受到了同志們對于黨史、黨建的求知欲望和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失敗以後,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内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争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同志出席了這次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杆子裡出政權”的論斷。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産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鬥争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正是在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杆子裡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産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至此,“不忘初心跟黨走 青春喜迎十九大”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圓滿結束,但中國革命先輩的精神将永遠激勵着我們不斷奮進、勇于探索。我們也将不負這片土地承載的鋼鐵血性與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砥砺前行,最後,全體支部成員預祝十九大勝利召開!

供圖:蔣惠夢、銀超慧、呂博學、曾晨、王蘭蕙等;通訊員:王蘭蕙、蔣惠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