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三講如約而至

3月22日下午,在學院220學術報告廳舉辦了“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三講,學院副院長汪的華教授以“人工碳循環與含碳廢棄物高值資源化利用”為題,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周旻副教授主持。

第三講1.jpg

汪的華從碳循環、熔鹽二氧化碳和電化學資源轉化技術以及廢棄生物質熔鹽熱解資源化應用三個方面展開介紹。他以明代民族英雄、詩人于謙的《詠煤炭》開篇,引導大家認識碳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用圖解和公式介紹了碳循環、碳與人類活動之間的聯系。他從人類活動對碳循環産生的影響入手,引入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技術的概念,建立人工碳循環示意圖,揭示論壇主題“從廢棄二氧化碳到碳質資源的人工循環——創造資源與能源循環使用的綠色閉合模型”。在展示核心研究内容時,汪的華介紹了電化學的基本原理和二氧化碳的電化學還原,進一步探析了熔鹽電化學所具有的優勢及其常用技術方法。他還分享了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實驗—從廢棄花生殼中提取碳,實現生物質的轉化利用。該技術方法稱為MSC(Molten Salt Carbonization),具有厭氧無水環境、溫度範圍廣、集多功能與一體等方面的優點,完美實現“一步三化”,即碳化、活化和純化。

第三講2.jpg

在互動交流環節,學院院長杜清運教授就相關問題與汪的華進行了探讨,地理科學與國土資源系副主任焦利民教授對投入與産出成本問題提供了新穎的思考角度。整場講座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帶給聽衆以啟迪和思考。

周旻對本次講壇進行了總結。他指出,借助“珞珈資源環境論壇”這樣一個不同研究專業方向師生進行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汪老師與大家分享了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的科學發現,希望他講的這些探索研究的小故事能夠啟發大家的思維,以促進大家在科研工作尋找突破口和切入點,取得科研新成效。

第三講3.jpg

本次講壇共吸引59名師生參加,其中老師14名,學生45名,研究方向涵蓋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資源環境監測與規劃、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測繪工程等專業。(劉水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