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四點半,“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三十一講在學院220學術報告廳舉行,學院副研究員黃文麗老師以“高分辨率森林生物量評估”為題,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跟大家分享了有關高分辨率森林生物量評估的相關研究。

Δ黃文麗老師講座開場
黃文麗主要從研究科學背景、美東北方森林站點分析、美東與美西郡州區域分析、中國湘西典型森林區分析等幾個方面展開,最後針對此項研究做了總結和對未來的展望。黃文麗指出:從重大需求來看,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需要建立區域到國家尺度的碳監測與評估系統,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和替代工業化減排方案;從國際現狀來看,NASA自2010年設立碳專項研究基金,2018年12月成功發射陸地生态衛星GEDI,以及歐空局計劃在2020年發射生物量衛星BIOMASS;從國内現狀來看,中國陸地碳衛星科研星計劃2020年發射,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國家尺度碳評估系統。

Δ研究背景介紹
黃文麗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融合多源遙感數據和生态模型實現高分辨率森林碳評估。在研究過程中,黃文麗提出了諸多科學和技術問題,如激光雷達和雷達數據對森林生物量及其變化的敏感性如何?樣地足印尺度建立的遙感反演模型能否滿足高精度監測需求?遙感反演森林生物量精度的主要受限因素是什麼?等等。
緊接着,黃文麗以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為研究區,介紹了站點激光雷達數據、站點尺度測試等相關内容。在利用激光雷達數據繁衍森林生物量及其變化時,一方面,樣地數據驗證足印尺度生物量預測模型可靠性上,需要高精度DGPS樣地數據和位置精确的激光雷達數據;另一方面,經驗模型算法簡單有效适用于在典型區域的反演,同時尺度和激光點密度對模型反演精度有影響。激光雷達數據大範圍應用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大範圍數據獲取方式為點采樣,需要與其他數據結合,以及時間分辨率較低(一般間隔時間為5-10年)。

接下來,黃文麗介紹了區域尺度(郡縣到州省)、湘西典型森林區域高度制圖。對于碳監測與評估研究來說,研究尺度從小到大,樣地(Plot)、遙感(RS)與模型(Model)相結合,最終完成了區域高分辨率陸地生态系統森林碳監測與模拟。

至于未來的研究方向,黃文麗研究組希望在樣地尺度上能夠做到自動精細化森林信息的提取,通過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的途徑,最終能夠在區域擴展上實現高分辨率多源數據的融合。(撰文:魏钰;攝影:羅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