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珞珈資源環境講壇”三十三講:淺談土壤近地傳感技術與數字土壤制圖


59日下午四點半, “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三十三講在資環院220學術報告廳舉辦,我院陳奕雲老師以“寂靜的土壤不在靜寂——淺談土壤近地傳感技術與數字土壤制圖”為題,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内容深入淺出,參與人員認真聆聽,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IMG_6298

Δ 講座開場

本次講座,陳奕雲老師主要從研究背景和研究案例兩個大方面展開。首先土壤作為人類文明的搖籃,在曆史長河中,土壤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從新月沃土與兩河文明到五色土與華夏文明,再到土壤、氣候與古代文明,這些都是最好的體現;其次,土壤還有着自身重要的價值,特能夠提供支持、調節、供應和文化生态系統服務,并在調節主要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能量和水通量的全球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IMG_20190513_223940

Δ 研究背景介紹

關于數字土壤制圖(DSM)和土壤近地傳感(PSS)方面,陳老師介紹道,DSM的理論基礎即是成土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學說中提出:土壤是一個獨立的自然體,是母岩、有機體、氣候、陸地年齡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産物;而且各成土因素是同等重要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同時成土因素的發展變化制約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其次是土壤近地傳感,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在2008年專門成立了土壤近地傳感器技術(Proximal Soil Sensing)工作組,開展有關各類土壤近地傳感器原理、技術、設備、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在傳感器類型上主要包括了電與電磁型、光學與輻射型、機械式型和電化學型等,比較常用的傳感器主要是光學與輻射型。

IMG_20190513_224319

Δ 研究背景介紹

緊接着,陳老師從課題組已有的研究出發,從幾個具體案例的視角給大家詳細介紹了關于土壤近地傳感技術與數字土壤制圖方面的知識。

城郊部分土壤重金屬光譜反演模型構建及統計機理:這個研究主要基于土壤重金屬污染使糧食安全受到了威脅和城市化過程中的水土資源環境問題兩個背景。傳統方法分析成本高周期長,陳老師課題組對傳統方法的改進,通過土壤可見-近紅外漫反射技術對土壤樣本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分析。以武漢城郊作為研究區,采取了以水稻土和潮土為主要土壤類型的表層土壤樣本93份,檢測了其中6種重金屬元素(CdPbCrCuZnAs),對其進行了統計機理分析。最終得出:可見-近紅外漫反射光譜可成功估算城郊土壤中的部分重金屬如CdCrAs含量。

IMG20190509165932

Δ 統計機理分析

除此之外,陳老師還介紹了樂安江流域、土壤有機質光譜反演模型傳遞性研究、利用空間模型預測土壤有機質碳密度等幾個案例,讓大家更深層次地了解了相關内容。

IMG_6311

Δ 現場觀衆認真聽講

最後,陳老師做了簡單總結:土壤利用類型和百分比能夠很好地解釋和預測土壤有機質的空間變量性,同時也證明了RK模型的價值所在。講座結束,現場老師和同學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與陳老師積極溝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講座圓滿結束。


(文本:魏钰,供圖:羅鳳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