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下午4:30,“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三十八講在學院220學術報告廳舉辦,我院的博士後張洪雷博士的報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碳材料維度結構和表面官能團含量對碳基固體催化劑催化活性的協同增效作用”為主題進行講述,另一部分是張洪雷博士分享了自己這些年對科研的一些人生感悟。

在講座之初,張洪雷博士簡單介紹了Biodisel在很早之初就預料到柴油石油會面臨枯竭,在1901年用大豆油作燃料放在内燃機裡使用,因為生物柴油具有環保、可降解的優點。目前現在用于制備生物柴油的催化劑可以分為:強酸、強堿、酶,然而每個催化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張洪雷博士一直從事于固體酸的研究,今天的報告也主要圍繞着碳基的固體酸來展開。石墨烯具有基态穩定性等優點,但其中有一個優點為它很容易功能化,是因為邊緣會有很多活性位點,很容易成為催化劑。張洪雷博士在原有的哈默斯法上進行了改進,在第一步中加入過量的濃硫酸,但是發現正在邊緣還存在很多羧基羟基,所以繼續在濃硫酸中水熱24小時,上面的羧基羟基含量已經大大降低。
其中在過程中比較了不同濃度濃硫酸的結果,得到了一個較好的結果。與液态硫酸或其他碳基固體酸催化劑相比,實驗中得到的GO-S雙酸催化劑的油酸甲酯産率更高(98%),周轉頻率(TOF)高出三倍以上,其原因是因為兩種酸的結合通過締合相互作用增強了其固有活性,磺酸基團的“酸度”通過添加羧酸基團得到增強,。

随後,張洪雷博士分享了自己在投稿、科研中的一些心得,一是系統化做實驗,講述了曆經兩年多的投稿的心曆路程,面對衆多繁瑣實驗的耐心與認真;二是故事化寫論文,寫論文和寫小說大緻相同,要一點一點來,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性;三是心态健康陽光,科研充滿重重困難,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态,專心科研,心無旁骛。最後,張洪雷博士以分享一句話為結束,“Be an anode, and stay positive”。

文案:胡雨晴
供圖:黃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