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知行合一,築夢青春——資環學子将專業實習印在祖國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1-09-18 18:48:43     發布者:蘇靖翔     浏覽次數:

2021年9月7日至9月14日,我院2019級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科學(基地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2018級環境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在林愛文教授等14位教師的帶領下赴江西廬山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廬山地理環境野外綜合實習。實地考察幫助同學們鞏固了地理學科和環境學科的相關知識,在遊曆廬山勝景的同時,進行了環境監測、水文研究和地質勘查等方面的實踐研究。“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廬山生活,是行路,更是溫書,既讓同學們學會了吃苦耐勞,也幫助他們培養了人文情懷。

1482CA

(帶隊老師合影)

廬山實習是我院的特色實踐課程,從蜿蜒曲折、人迹罕至的王家坡,到靜駐守望、内涵深厚的廬山博物館;從雲霧缭繞、險峻秀麗的五老峰,到飛瀑垂挂、如煙如霧的三疊泉……在各有精專的老師們的引領下,不同專業的同學行走在相似的路線上,從廬山陡峭的野峰、參天的叢林、清澈的溪流和隐蘊其中的曆史遺痕中挖掘出屬于自己專業領域的瑰藏,在學習中領悟真知,在實踐中創造新知。廬山坐擁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以及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榮譽,本次實習内容豐富,地質、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氣候、經濟、宗教、文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融會貫通,綜合性很強,充分彰顯資環學院交叉學科之優勢。

鳥掠叢林隙,人遊松壑巅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行走在廬山的橫嶺側峰之間,同學們愈發靠近山川河流背後隐藏的神秘:

地質構造中暗藏玄機,在山林之中溯源廬山的隆起與形成,回顧造山運動和冰川活動的知識,打破橫亘的時空障壁,感悟滄海桑田的變換;岩脈流動下揭示方圓,觀察那些曾經忽略卻暗藏玄機的岩石,在岩層産狀的測量中識東西南北,從天然一脈卻又逐漸割裂的大馬頸虎背坡看到侵蝕發生前的奇峻高山;綠野林海裡藏金含玉,排列植物标本時如數家珍,凋落物中能看到接連流轉的四時和刻于基因中的生長之序……

背着形形色色的儀器,他們下溪谷,測流速查水質,登林坡,鏟樣土識土性;捧着描摹山川的地圖,尋詩文,歎人物感風流,入廟殿,悟箴言品三教。所得寫于紙上,隻歎紙張太輕,無法把廬山之美、地理之美、人文之美和環境之美囊括其中。

1F1E57

(登頂五老峰後合影)

 15DBCD 

(夜晚觀星)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辍

 

野外實習,面對的是基礎知識積累和體力耐力的雙重考驗。每天清晨,整裝待發的師生從如琴湖出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用腳步丈量着腳下雄奇險秀的廬山。潮濕霧重,搭上泥濘的山路;烈日高懸,卻遇漫長的石階。而他們不懼風雨,不畏豔陽,通力合作,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用堅定的意志戰勝眼前的考驗,征服了一個個高險聳立的山峰和深不可測的峽谷。勇敢前行的信念攻破了眼前的險阻,同學們即增長了見識,也培養出羁絆,彼此的情誼變得更加親厚。

院長杜清運教授和院黨委副書記馮丹老師也親臨廬山,和同學們一起登山望遠,求索真知。無論是科學探索,還是各人人生,船到中流浪更急,山到中途路更陡,然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我們齊心協力,便能克險攻堅。



(杜院長和學生一起在廬山植物園參觀學習)

241456

(攜手行路)

 

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廬山實習圓滿結束,成就又一屆學子不忘時時重溫的珍貴經曆。親臨其地,對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環境進行野外調繪,課堂理論知識和地理實體現象産生了碰撞,學生們用理論解釋實際的能力和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近距離接觸巍峨之山,觀察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過程,完成環境監測和生态學實習,收獲頗豐。雖别廬山,步履不停。敢吃苦,勤鑽研,相信廬山一程留下的美好記憶,能鼓勵同學們在研學之路上走得更長更遠。

222634 

(師生合影)

 

信息服務
學院網站教師登錄 學院辦公電話 學校信息門戶登錄

版權所有 © 88858cc永利官网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29号 郵編:430079 
電話:027-68778381,68778284,68778296 傳真:027-68778893    郵箱:sres@wh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