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載萬物,圖繪百科”。為展示我國地圖學領域在地圖(集)設計與編制方向上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等研究進展,推動信息技術時代下地圖(集)的繼承和創新,院長杜清運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葛詠研究員作為召集人,學院任福教授和黃麗娜副教授作為聯系人,組織《測繪地理信息》期刊的“新型地圖(集)工程設計與編制”專輯已正式發布。
地圖(集)重構複雜非線性地理世界,是地圖科學研究的主陣地,也是人們認知世界的"百科全書"。在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技術變革為地圖制圖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技術手段,同時也帶來了新時期的挑戰。因此,專輯圍繞新型地圖(集)工程設計與編制主題全面展開,展示我國地圖學領域最新研究動态及成果,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兩位地圖學院士發表文章
王家耀院士撰寫了題為《地圖集:重構複雜非線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書”》的文章,論述了地圖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的演進發展規律和地圖集的特點,提出了基于傳感器網絡的由"感知的地理世界"到"重構的地理世界"再到"認知的地理世界"、指導行動并反饋信息的"雙向"轉變的認知模式,論述地圖集作為重構複雜非線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書"的作用;郭仁忠院士撰寫了題為《泛地圖學理論研究框架》的文章,提出現有地圖學理論無法引領和指導當代的地圖實踐,地圖學理論亟待"突圍"。應從地圖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重新梳理泛地圖的對象空間理論、表達維度模型,以及表達機制與方法,構建适應新環境背景,滿足地圖新視角、新思維、新制圖需求的泛地圖學理論框架,以适應地圖學在新時期發展的需要。
(二)“北上廣深”等制圖重點城市全覆蓋
專輯覆蓋面廣,文章作者來自于祖國的大江南北,北至内蒙古,南至廣東,西至雲南,東至江蘇,覆蓋多個城市。其中有6篇文章分别來自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網絡信息體系技術院重點實驗室、中國地圖出版社和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等;有1篇文章來自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有2篇文章的來自深圳的深圳大學;有3篇文章來自廣州的廣州海事測繪中心、廣東省地圖院和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三)每篇論文緊扣主題,标題都帶“地圖”
專輯中的32篇文章,标題中均含有“地圖”關鍵詞,從地圖科學的角度出發,緊扣主題展開研究。覆蓋地圖學的理論認知、地圖集的設計與編制、地圖符号設計、可視化研究、技術算法、快速制圖、出版發布、實踐應用等方方面面。
(四)“産學研用政”領域全線貫通
專輯内容層次結構豐富,全線貫通“産學研用政”。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将科學研究、學校教育、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并且進一步加強應用與實現,探讨了地圖專題内容的信息增強,智慧城市的城市空間三維地圖等實際應用問題。
專輯共分為高端論壇和技術研究兩大版塊。
高端論壇有4篇文章,從理論層面上對地圖科學的演化發展規律進行剖析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時代中國地圖集成果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興旺發達,地圖學理論亟待"突圍",需要構建适應新環境背景的泛地圖學理論框架;同時從應用層面上進行研究創新,闡述綜合性城市地圖集适應時代特征的發展趨向,從内容體系、制圖表達和工藝集成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以及對地名文化的制圖過程和信息挖掘,為區域地名管理、規劃、保護與利用提供知識支撐。
技術研究有28篇文章,圍繞主題多視角多維度開展地圖學研究。從空間尺度上看,制圖區域從粵港澳大灣區到城市範圍再到室内地圖,且覆蓋深圳、廣州、重慶等重點城市;從地圖集上看,涉及港航地圖集、城市地圖集、曆史地圖集等多類近十本圖集;從地圖類型上看,既有傳統專題地圖的創新研究與綜合應用,也包括如跨媒介地圖集、增強現實地圖、裸眼3D光栅地圖等新型地圖的研究動态;從地圖制圖過程上看,涵蓋了從空間認知、内容構建、技術實現、表達設計到出版發布的全過程。
專輯立足學科動态、理論結合實踐,旨在展現我國地圖學的發展趨向,推動地圖學理論與方法創新,為後續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專輯網址:
http://chxg.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chxg
徐轶姝 供稿
版權所有 © 88858cc永利官网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29号 郵編:430079
電話:027-68778381,68778284,68778296 傳真:027-68778893 郵箱:sre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