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二十四講:土地利用決策模型的時空适應化建構
發布時間:2018-12-10 15:06:18     發布者:梅菲     浏覽次數:

12月6日下午四點半,“珞珈資源環境講壇”第二十四講在學院220學術報告廳舉辦,學院劉殿鋒副教授以“土地利用決策模型的時空适應化建構——從路徑依賴到彈性優化”為題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與大家分享了關于建構時空适應化土地利用決策模型的相關知識。

 

科學的土地利用決策建模是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現有的土地利用決策模型有很多,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但是,土地利用決策模型本身是有限的、有界的,因此,這與動态的、複雜的土地利用系統之間存在着沖突。這導緻現有的土地利用決策模型有着彈性差,依賴土地利用變化曆史趨勢,不确定性影響的消解策略不足,決策主體行為與決策環境固化等不足。在此背景下,劉殿鋒提出需要建立一個簡單與複雜兼備并且具有準确性的土地利用決策模型,并圍繞怎樣構建及其應用實例,為我們做了以下分享。

首先,劉殿鋒指出,構建有效的土地利用決策模型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分别是:能夠否構建一個适應性決策模型、決策模型要去适應什麼和決策模型的适應策略應該包括什麼。基于此,劉殿鋒提出了适應性建模的基本策略——CDR準則,即Construction(建構)、Deconstruction(解構)、Reconstruction(重構)分别對應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進而構建有效的土地利用決策模型。

 


    劉殿鋒重點探讨了土地利用系統路徑依賴與彈性演化視角下的模型适應化策略。首先,他介紹了該模型在土地利用空間優化布局中的應用實例。在尋找最優布局的過程中考慮土地系統的路徑依賴作用對地類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路徑依賴效應能夠顯著阻止農用地流失,減緩城鎮擴張速度,同時大幅提升主導用地類型的空間緊湊度;能夠準确捕捉到植被、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非平穩性,從而增強其轉換的合理性。

 



    緊接着,劉殿鋒介紹了在農村居民點優化搬遷的第二個應用實例,并指出在考慮政策影響下的社會聯系有助于農村居民點重構規劃的彈性優化。重構規劃是一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決策相結合的過程,需要引入社會聯系來反映農戶的個人意願。傳統發展體系、均衡發展模式、特色發展模式将影響村莊之間社會聯系強度,從而影響農戶的搬遷意願。

 

 

最後,劉殿鋒總結,适應土地利用系統的複雜動态演化特征是提升決策模型有效性和未來适用性的關鍵,而适應性建模符合複雜自适應系統理論的發展方向,并且考慮了系統發展慣性與不确定性,這種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準确度。他還提出,考慮決策主體與決策環境的互饋作用,可以更加精确化系統演化路徑,另外,研究土地利用系統不确定性影響的消解策略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文本:敖開顔

供圖:任經緯

 

信息服務
學院網站教師登錄 學院辦公電話 學校信息門戶登錄

版權所有 © 88858cc永利官网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29号 郵編:430079 
電話:027-68778381,68778284,68778296 傳真:027-68778893    郵箱:sres@wh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