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秋,大三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準備去廬山實習。這次實習,我們早就聽學長們說過,滿懷期待。實習的内容包括結合地形圖等平面圖紙認識廬山各種地形地貌,采集植物标本等。出校門去廬山之前,我們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在學院張根壽教授的指導下,在教室裡先進行了讀圖與繪圖的理論學習及實踐。真正出發那一天,張教授作為領隊,強調了出門在外注意安全,并說明根據以往經驗,因為廬山是個适合談戀愛的地方,所以有這方面苗頭的男女同學不能分配在一個小組裡。同學們當時聽完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當天晚上我們96181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與隔壁96172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總計60多名學生,在三位教師的帶領下從武漢江邊碼頭登上了開往九江的輪船。大家把随身攜帶的圖紙、敲岩石樣本的錘子等工具以及食物等放置在艙鋪後,憑欄望着燈光漸漸暗淡下來的兩岸,聽着滾滾長江的水流聲,有女同學提議唱歌,于是大夥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劃開波浪”,歡歌笑語,直到很晚才去睡覺。第二天清晨,大家早起,看着四周煙波浩渺,我們的船緩緩靠近了九江碼頭。
下船後坐上廬山景區的專用中巴車,穿過市區後,從廬山北線環山公路盤旋而上。随着海拔升高,大家的視野越來越寬闊,每當轉過一個彎,那聳峙的青山突然出現在眼前時,好比好客的主人伸開雙臂迎接遠方的客人,而回望走過的路,那整潔的環山公路好比鑲嵌在河谷旁山腰上的純白哈達。車最後停在了牯牛嶺街道上的旅館旁,此時國慶剛過,已是旅遊淡季,街道靜谧,遊人不多。按事先安排的小組分配好房間,大家安頓好行李,吃過簡單的中飯後,同學們在張教授的帶領下前往廬山實習的第一個地點,就在旅館背面山頂。大夥呼吸着沁人心扉的清新空氣,邁着輕快的步伐,跟在張教授身後,很快爬上了山頂。此處居高臨下,山型地勢一覽無餘,張教授啟發大家想想山下河谷類型,是U型谷還是V型谷呢?大家七嘴八舌。山頂上還有指示牌,說明此處是“月照松林”景點,一塊光滑的巨岩旁幾棵青松伫立,讓人聯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
從第二天開始,隻要天氣晴好,不因為雨天路滑而有安全隐患,老師就帶領我們徒步前往預先設計好的地點觀察地形地貌,分析岩石屬性和年代,采集植物葉片标本等。每天一早吃完稀飯饅頭後,每人再随身攜帶幾個饅頭作為中餐,接近傍晚時分徒步返回旅館後,十人一桌,六菜一湯。山上食物得來不易,好多是從山下運來。我們在山裡奔波一天後,也是饑腸辘辘,比着速度狼吞虎咽,很快将菜一掃而空,隻留下碗裡剩下的白米飯就着一點湯湯水水,灌進肚裡。飯後将白天采集的樹葉修剪夾在日記本裡,便于永久收藏。然後倒頭便睡,因為走累了這覺睡得十分香甜,再起床時又精神抖擻準備出發。
憑着雙腳,我們爬過大月山,認識了可能是冰川刨出的大窩凼。我們鑽進了七裡沖,在一人多高的野生蘆葦叢中穿行,隻為看那河流向上侵蝕所造成的襲奪現象。我們登上了五老峰和近距離仰望了鐵船峰,贊歎地球内在的岩石擠壓和擡升力量。我們在溪流中也見識了那火紅的岩漿岩,區别了沉積岩和變質岩。也在那層林盡染,漫山漸漸紅透的植被中,找到了保護植物鵝掌楸。
山上的日子裡,天氣大半是晴好的。若運氣好碰上多雲天,則能遠眺大月山方向的瀑布雲壯麗景象。飄飛的雲彩遇見高聳的大月山阻攔時,不斷聚集,直到翻越山頂徑直傾瀉下來,蔚為壯觀。白雲最後鋪陳在山間,如海浪翻滾,将平時能見着的九江城遮得嚴嚴實實。偶爾下雨的時候,雨也不大,淅淅瀝瀝,時斷時續,隻能将樹葉和路面打濕。此時我們不去爬山涉水,而是沿着廬山上的公路進行别墅調查,參觀了美廬和蘆林一号等曆史人物曾經下榻的著名别墅。晚上,大家曾一起去觀看過電影《廬山戀》,散場後,大家在雲霧缭繞中步行返回旅館。整個廬山實習在十多天後結束了,我們幾乎走遍了牯牛嶺附近的青山綠水,将那一條條山間小路堅實的踏在腳下,也銘刻在腦海中。

1998年廬山實習部分照片
供稿:侯濤 96181班